錨定7200億和振興三大球目標!江蘇體育十四五規劃魄力驚人


體育大生意第2714期,歡迎關注領先的體育產業信息平臺
11月9日,江蘇省體育局印發《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在體育產業方面,到2025年,江蘇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200億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70%。新增3至5家體育類上市公司,創建一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動態評定100個以上體育產業基地,新增60個以上體育服務綜合體,培育一批體育產業特色鮮明、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體育休閑方向特色小鎮。

多年來,江蘇在我國一直堪稱全面發展、強者恒強的體育強省。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全民健身抑或體育產業,江蘇均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就,對很多兄弟省份的體育工作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
競技體育方面,江蘇省的職業體育俱樂部多達21家,其中女排、女足、男足均在“十三五”時期獲得過聯賽冠軍。江蘇省與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項目管理中心和單項體育協會聯辦共建6個夏季項目國家隊和4個冬季項目國家集訓隊,江蘇健兒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3金2銀3銅,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上獲得15金14銀12銅,在2021年陜西全運會上獲得35金26銀45銅和“體育道德風尚獎”。在第2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上,江蘇共獲得130金85銀98銅,獎牌數和金牌數分別列全國第一、第二;在第13屆全國學生運動會上,共獲得40金40銀39銅,成績列全國第三。


全民健身方面,江蘇全省目前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3.15平方米,可以作為對比的是,2020年底,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2平方米,到2025年的目標也不過是2.6平方米。“十三五”時期,江蘇已建成體育公園1016個,而可以做對比的是, 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日前聯合印發的 《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 到2025年全國新建或改擴建的體育公園數量將達到1000個左右 。
江蘇在“十三五時期”由體育社會組織舉辦、有規模的賽事活動共計63826項次,參與總人數2510萬余人次,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40.3%。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縣域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全覆蓋,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3.1%。
體育產業方面,江蘇省目前擁有28個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102個省級體育產業基地、4個國家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3個體育類省級特色小鎮。認定三批43家體育服務綜合體。南京、蘇州、常州成功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江蘇體育產業總規模從2016年的3154.09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4881.8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1.7%。2020年全省體育產業增加值1641.79億元,占全省GDP的1.60%。
“十三五”時期,江蘇舉辦國際性賽事366場以及全國性賽事578場,辦賽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即便如此,江蘇省認為,自身的體育產業結構布局需進一步優化,缺少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大型龍頭企業和高端體育品牌。
在“十三五”時期體育成績斐然的基礎之上,《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描繪了更加宏大的發展前景。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到2025年,江蘇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要增至3.6平方米(而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到2025年的目標為2.6平方米)。而在競技體育領域,除了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的競技成績目標外,江蘇是國內為數不多喊出要 全面振興“三大球” 的省份。《規劃》13處提及“三大球”,對于“三大球”進行了大篇幅的規劃部署,并提出后續會專門出臺江蘇籃球、足球、排球發展行動計劃。 遍觀各省十四五體育規劃,江蘇對于“三大球”的重視程度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當然,體育大生意重點關注的是《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江蘇“十四五”時期在體育產業方面的發展目標和相關舉措。以下為江蘇“《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涉及到體育產業的相關要點:
七大賽道推動“體育+”融合,重點實施體育品牌培育工程
《規劃》在部署江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對七個具體的細分體育產業領域進行了重點規劃,

娛樂城註冊體驗金

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實施體育品牌培育工程,決心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體育企業、獨角獸體育企業和體育類上市公司,支持體育企業申報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端自主體育品牌,打造體育裝備、場館服務、體育賽事、健身連鎖等優質品牌集群,

九州娛樂城

鼓勵支持體育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
江蘇在“十四五”時期重點鼓勵發展健身休閑、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運動康復、中介服務等服務品牌,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與文化內涵的賽事活動品牌以及水上、山地戶外、冰雪、航空、馬拉松、自行車、擊劍、馬術、汽摩等時尚運動項目品牌,拓展體教、體衛、體旅等融合發展品牌。
(一)促進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推動體育全產業鏈發展。推動體育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培育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場館運營、體育培訓等體育服務業重點產業鏈,推動水上、山地戶外、冰雪、航空、馬拉松、自行車、擊劍、馬術、汽摩和電子競技等引領性強的時尚運動項目產業發展。

打造體育制造業強鏈,深入推進體育智能制造,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鼓勵產業鏈龍頭體育企業拓展設計、研發、品牌等價值鏈高端環節,推動體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抓住產業融合升級的機遇,培育一批“體育+”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和項目,拓展基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新型體育服務業態,提升體育產業數字化水平。扶持體育中介咨詢、創意營銷、法律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研發設計等領域發展。
(二)激發體育市場新動能。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體育企業、獨角獸體育企業和體育類上市公司,支持體育企業申報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端自主體育品牌,打造體育裝備、場館服務、體育賽事、健身連鎖等優質品牌集群,鼓勵支持體育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
制定加強體育標準化工作意見,完善體育裝備、運動水平、場館服務、賽事活動、體育健身、體育培訓等領域標準規范,鼓勵龍頭體育企業參與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制定。鼓勵支持體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孵化轉化。
貫徹《長三角地區體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抓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引導體育企業深耕國內市場,促進市場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

電子老虎機

實現體育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鼓勵體育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體育服務貿易規模。
專欄:體育品牌培育工程
實施江蘇體育品牌戰略,發揮財政資金導向和撬動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江蘇體育品牌企業和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品牌,鼓勵發展健身休閑、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運動康復、中介服務等服務品牌,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與文化內涵的賽事活動品牌以及水上、山地戶外、冰雪、航空、馬拉松、自行車、擊劍、馬術、汽摩等時尚運動項目品牌,拓展體教、體衛、體旅等融合發展品牌。
強化體育企業在品牌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增強品牌意識,強化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形象。鼓勵發展一批體育品牌建設中介服務企業,建設一批品牌專業化服務平臺,提供品牌設計、營銷、咨詢等專業服務。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為體育品牌建設和產業升級提供專業服務。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展會活動,

DB多寶試玩

加大對重點體育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提高江蘇體育品牌知名度。
(三)開展體育消費試點。支持南京市、常州市、蘇州市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培育一批以縣(市、區)為主體的省級體育消費城市試點單位,努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成果。創新體育消費供給,培育定制、體驗、智能、時尚、場景等體育消費新熱點,發展在線健身、線上培訓、線上賽事等新業態。

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使用綜合試點,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尋求場館公益性和市場化的有效平衡點。鼓勵利用商業綜合體、老舊工業廠區等,打造綜合性健身休閑與消費體驗中心。
完善體育消費券發行方式,推動體育消費支付產品創新,鼓勵體育金融消費品開發。激發縣域體育消費潛力,活躍農村體育消費市場,拓展夜間體育消費,鼓勵開展線上銷售、體育大賣場、體育嘉年華等體育消費主題活動。編制江蘇體育旅游地圖,舉辦江蘇運動休閑體驗季活動。
(四)大力發展競賽表演產業。積極申辦承辦國際重大賽事,辦好2022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2022年世界田聯半程馬拉松錦標賽、2023年世界羽聯蘇迪曼杯羽毛球賽、2023年世界田聯室內田徑錦標賽和2023年亞洲杯足球賽等國際重大賽事。
著力發展高端精品賽事,培育超過10項國際體育精品賽事,打造“賽事江蘇”體育品牌和10項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競賽表演品牌,拓展“一帶一路”“大運河”“長三角”等系列品牌賽事活動,實現各設區市特色品牌賽事全覆蓋。
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體育賽事活動組織體系,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競賽表演骨干企業和專業體育賽事運營商,構建賽事策劃、開發、運營、服務、營銷和推廣全產業鏈,建立設施建設、運營服務、特許商品開發、終端消費的一體化運作體系。
加強競賽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裁判員管理改革,建立體育賽事活動指導員體系。健全體育賽事活動監管長效工作機制,創新監管方法手段,完善技術標準規范,建立風險評估評價和檢查督查制度,加強賽事安全防范,提升體育賽事組織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促進全省體育賽事活動蓬勃健康發展。
(五)建設高質量載體平臺。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單位)申報創建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拓展一批規模效益明顯、支撐作用強的高質量創新載體。堅持標準引領,強化動態管理,建立退出機制,引導推動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體育產業園區(功能區)等各類載體提升功能、拓展業態、升級發展。
培育一批體育產業特色鮮明、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體育休閑方向特色小鎮,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高水平辦好江蘇體育產業大會、常州國際運動康復大會,支持辦好淮河生態經濟帶體育產業論壇,創辦江蘇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大賽。

(六)優化體育產業發展環境。建立健全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絡機制,開展服務體育企業專項行動,強化體育產業資源要素共建共享,提升體育服務貼近度。用好體育產業發展、體育賽事活動等各類專項資金,推動資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更高乘數效應的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加強體育市場監督管理,強化體育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健全體育無形資產評估標準和制度。完善體育產業統計與消費調查制度,定期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報告。支持體育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申報“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
(七)推進責任體育彩票建設。持續推進負責任、可信賴、健康持續發展的公益彩票建設,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全面落實責任彩票建設工作要求,推動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管理中心責任彩票四級認證。深化品牌管理體系建設,提升體彩品牌公益公信形象。加強產品統籌,不斷鞏固基礎游戲的市場地位,推動產品結構優化。推進多類型渠道協同發展,持續提高實體渠道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公益金在支持體育事業和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六大領域改革為體育產業護航:重點發展三大球和數字體育
江蘇在體育改革方面向來都敢為天下先,

真人輪盤

此番在《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想要激發體育發展活力,就必須持深化改革創新,破除思維慣性和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科技創新要素在體育領域的應用。《規劃》重點部署了六大改革舉措,其中不乏社會體育俱樂部促進計劃、振興發展“三大球”運動、加快數字體育和智慧體育建設、深化體衛融合等建設性提法,而這些提法在地方省份體育規劃中并不多見。
(一)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深入推進體育社團脫鉤改革,完善脫鉤后體育社團黨建管理體制,把黨的工作融入體育社團運行與發展,確保體育社團正確發展方向,實現省屬體育社團黨組織全覆蓋。指導體育社團依照法規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使其成為權責明晰、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法人主體,不斷增強依法治理能力,符合參評條件的省屬體育社團5A級占比達30%。
做大做強各級體育總會,促進并規范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向市縣覆蓋延伸,鼓勵鄉鎮(街道)建立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支持體育社會組織聯辦高水平運動隊,承接體育賽事、培訓等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開展第三方績效評價,逐步形成架構清晰、類型多樣、服務多元、競爭有序的發展格局。引導體育社會組織發揮聯系政府與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傳播體育正能量,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發揮好省發展體育基金會作用,推動體育公益事業發展。
(二)推進社會力量辦體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市場、社會職能邊界,進一步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健全政府、市場、社會三者有機統一的協調發展機制。完善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目錄和標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行業自律作用,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體育發展,積極發展多元主體投資運營的體育服務供給和混合所有制體育經濟。

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因地制宜建設運營體育場地設施,結合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改造功能、改革機制”工程,鼓勵政府投資的體育場館委托第三方運營。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體育賽事活動,健全多元化賽事舉辦和運營模式,發揮體育產業專項資金導向和撬動作用,大力發展職業體育俱樂部和職業賽事,支持引進國際國內高水平賽事,不斷豐富群眾性賽事活動。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聯合辦隊、參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改革青少年運動員注冊、交流和參賽選拔機制,完善賽事成績獎勵政策。
專欄:社會體育俱樂部促進計劃
針對當前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規范等問題,進一步規范和促進社會體育俱樂部發展,引導社會體育俱樂部注重社會效益、強化社會責任,提高行業自律水平,重點發展以培養運動興趣和技能為重點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支持社會體育俱樂部聯辦高水平運動隊,扶持發展職業體育俱樂部,培育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民辦非營利性社會體育俱樂部,不斷健全俱樂部賽事活動體系,逐步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共同推動社會體育俱樂部規范有序發展的格局,充分發揮社會體育俱樂部在滿足群眾多元化體育服務需求、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促進體育消費拉動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促進行業融合發展。深化體衛融合,健全全民健身促進“健康中國”“健康江蘇”建設制度性舉措,制定運動促進健康機構、體育運動專科醫院建設標準,建立省運動處方庫和體衛融合專家庫,加快體衛融合專業隊伍培養,開展省級運動促進健康中心試點,推動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社會體育組織以及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會康復康養機構等資源整合運用,加快構建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

深化體教融合,突出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和全面發展、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一體化、學校體育教練員崗位設置、業余訓練布局、運動員文化教育和升學等重點難點,細化政策舉措,健全制度機制。深化體旅融合,培育一批復合型、特色化體育旅游產品,扶持發展專業體育旅游經營機構,打造一批體育旅游目的地、示范基地、精品賽事和精品線路,擴大體育旅游影響力和知名度。
推動體育與科技、公安等行業互動融合,打破政策壁壘,開放共享資源,發揮疊加效應,促進體育治理與業態結構提質增效,構建“體育+”、“+體育”的融合發展格局。充分利用縣級體育部門整合后的機構優勢和資源優勢,探索建立縣級體育工作融合發展新模式,培育推廣典型經驗成果。
(四)推動開放競爭辦隊。充分發揮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制度優勢,

TFG體育

圍繞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圍內調度資源,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引入競爭機制,加快建立開放多元的競技體育辦隊模式和人才培養格局。進一步拓寬辦隊渠道,豐富辦隊形式,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市縣、高校、企業、協會、俱樂部以及其他市場主體聯辦共建國家隊和省優秀運動隊,支持蘇北和蘇中地區聯辦共建運動隊。
創新激勵保障措施,推進體育系統內同隊不同組別、同項不同隊伍之間以及政府力量辦隊與社會力量辦隊開展競爭,對人員編制、經費投入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優勝劣汰的辦隊機制,不斷提升辦隊質量效益。
制定出臺參加綜合性運動會與社會體育機構聯辦參賽隊伍實施辦法,鼓勵社會體育機構參與省優秀運動隊組隊并承擔備戰參賽任務。推動建立以體校和學校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元化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支持民辦體育培訓機構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培養輸送優秀運動員,堅持公開公平、競爭擇優原則,修訂完善省優秀運動隊運動員招錄辦法。

(五)振興發展“三大球”運動。出臺江蘇籃球、足球、排球發展行動計劃,提高“三大球”訓練科學化水平,職業俱樂部參加“三大球”國內頂級聯賽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構建體育系統、職業俱樂部、校園和社會共同參與的“三大球”訓練、競賽和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三大球”人才培養與選拔機制,夯實人才儲備基礎,加強尖子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地方、高校、俱樂部和社會力量聯辦共建“三大球”專業隊,支持“三大球”職業俱樂部發展,積極探索專業訓練和職業體育融合發展方式,提高“三大球”發展市場化、社會化水平。加強“三大球”項目文化建設,開展“三大球”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等活動,推動“三大球”項目普及和提高。深入貫徹《江蘇省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持續推進足球改革發展。

(六)加快數字體育、智慧體育建設。圍繞數字強省、智慧江蘇建設及“互聯網+”行動目標,以深化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領域的運用為導向,加強體育信息化統籌規劃,大力推進體育領域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發展,推動公共體育服務、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政務管理等五個領域的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技術融合,努力構建服務上普惠化、便捷化,管理上高效化、協同化,技術上數字化、共享化的體育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
加快制定體育數據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推動體育數據資源在省級的匯聚,推動數據資源的安全有序開放,實現體育信息資源跨業務、跨部門、跨區域共享的目標,提升體育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建設融合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數字體育平臺,培育數字體育經濟,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智慧化水平,助力競技體育發展,促進體育治理現代化。
專欄:數字體育建設工程
推進體育信息標準化體系建設,逐步建立體育智慧場館出入規則、平臺展示規范、訓練場地設施管理規范等智能化基礎設施標準體系。建設省市聯動、銜接暢通的體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群眾體育、從業人員、運動訓練、競賽管理等專業數據庫。實施公共體育信息化工程,構建公共體育服務平臺,提供健康指導、設施管理、賽事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等智慧服務。
建設訓科醫教服一體化系統,加快構建訓科醫教服數據中心,提升訓練輔助和基地管理智慧化水平。建設在線教育服務系統、學生體質健康服務系統、青少年體育競賽管理系統,開展體教融合信息化應用。建設體育資源線上交易平臺,支持不同市場主體應用多種載體聯合各類新型技術手段,打造體驗式體育消費新模式,推動智慧體育場館建設,集場館預定、票務管理、資金結算、線上交易、電子監管等功能為一體,提高安全指數和便利水平。
(注:《江蘇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全文詳見江蘇省體育局官網)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絡
點擊標題·閱讀更多體育產業干貨
健身報告 丨體壇印鈔機
FIFA游戲 丨和平精英
Allbirds 丨體育營銷TOP10
-商務聯系-
大生意君|微信號:tiyudashe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