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籃球社群,正在全國燒起一把燎原火


7月2日,亞洲杯在悉尼落下帷幕。在決賽中,隨著李夢穩穩投中兩記罰球,比賽的勝負已定。女籃重回亞洲之巔,捧起了屬于冠軍的獎杯。
回望中國大地,除了捧起獎杯的中國女籃外,同樣有一群姑娘,在各地自發地結成籃球社群,揮灑著自己對籃球的熱愛。從中國女籃的榮耀,到女子籃球社群的遍地開花,毋庸置疑,中國女子籃球文化,正蓬勃發展。
文 / 暨雯珊
編 / 李佳浚

女孩們正在尋找「籃球搭子」
「你愿意跟男孩一起打球嗎?」
這是不少女孩在踏入野球場后,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誠然,籃球是一項不分性別的運動。然而,對于大部分女孩而言,加入一場男性為主的球局,

DG百家樂

需要不小的勇氣。一方面,她們不甘心讓自己的一記好球成為男性「放水」防守的體貼饋贈,

體育投注

另一方面,囿于身體差異,女孩面對著男性的防守時,確實進攻受限較多。

因此,不少女孩們一邊開始在社交平臺上呼喚著「全女球局」,一邊自嘲著「只是想找幾個籃球搭子」。
圖源:小紅書@運動搭子
一個個女子籃球社群,就這樣在全國各地籃球女孩們的期待下誕生。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一線城市都出現了女子籃球社群,規模從數十人到數千人不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百余個女子籃球社群。
在女子籃球社群中,女孩們有了更多自在打球的機會。在姐妹的鼓勵和教導下,不少女孩實現了球技的增長。女子籃球社群為女孩們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平臺:女孩們可以慢慢地磨練自己的球技,不至于被場上激烈的對抗「嚇跑」。
即便已在球場上「混跡多年」,在女子籃球社群中打球,也可能是一種全新體驗。小瑜在加入籃球社群前,早是高中球隊的核心成員。她對這兩種打球經歷做了比較:在學校中打球,都是和同齡人同場競技,大家的球風差異不大;而在籃球社群中,她與更多年齡段的女孩交手過,也嘗到了在球場上當「配角」的滋味,隊友們更為老練的球風、更合理的選擇,也讓她的「球商」提高不少。
加入女子籃球社群,對有些女孩來說,是一個增強球技的好機會。而對于不少女孩來說,女子籃球社群,更是讓她們「有球可打」。在女子籃球社群中,大部分女孩都已走上職場。她們大都曾是校園球隊的一分子,在畢業后卻發現自己找不到打球的同伴。正因如此,她們組成了一個個社群。
目前,

AU8娛樂城

女子籃球社群正努力為所有熱愛籃球的女孩們提供一個有更多歡笑、更多進步、更多可能的空間。
成立4個月,來自上海的ANSWERBALL作為一個新興社群,她們的日常活動主要以球局為主。在社交平臺和微信群中,她們會發布當周的球局活動資訊,歡迎著每一位躍躍欲試的女孩們上場一展身手。
圖片由ANSWERBALL提供
而作為成立已兩年余的的社群,來自廣州的天河SISTERHOOD正拓展著自己的支線。除了固定球局之外,她們還開設了屬于自己的訓練營,希望給更多女孩提供一個學習籃球技巧的平臺。對于不同位置的球員,訓練內容也做出了相應細分。訓練營分為幾個等級,無論是剛接觸籃球的新人,還是對籃球已略有心得的愛好者,各種水平的籃球愛好者都有她們合適的位置,「高級玩家」甚至可以成為訓練營的教練。事實上,在一些社群中,訓練營中的助教、教練都是從先前的受訓者「升級」而來。
圖片由天河SISTERHOOD提供
創建于2011年,成立時間已有十二年的北京Monster女籃顯然開發出了更多玩法。除了長期堅持扎根于零基礎女籃培訓外,她們還創辦了屬于自己的常規3v3賽事:星座賽——每月組織一個特定星座主題的系列賽。這是成員們心聲反饋的結果:球練夠了,女孩們有更大的野心。她們需要一個賽事平臺,讓她們能夠一較高下,證明自我。
圖片由Monster提供
在生活回到常態后,Monster女籃也在初步開展一項新的活動:校園行。目前Monster女籃校園行已在北京語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行。校園,是不少女孩的籃球夢的開始之地。她們希望可以讓更多女孩有機會參加籃球活動,也希望能讓Monster女籃觸達更多人群,擴大自身影響力。
圖片由Monster提供

女籃社群,復雜的發展局面
運動社群,這一概念并不新奇。大部分運動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逐漸建立自身的運動社群,籃球也并不例外。但為何偏偏這幾年,女籃社群像雨后春筍一般生長?也許,下面的數據是一份答案。
2018年,騰訊智庫發布了《2018中國籃球產業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在年輕用戶中,籃球已經超越了足球成為第一運動。在籃球地位上升的過程中,女性力量顯著崛起:超過半數的女性網民對體育運動有至少初步的關注,中國女籃也贏得了半數以上的中國籃球愛好者的關注。
三年后,中國籃球協會于12月發布了《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報告》(下稱「報告」)。在報告中,中籃協指出女性更有可能成為「泛籃球人口」。數據顯示,女性比男性在社群/村觀看賽事中展現了更高的觀看意愿。在18-65歲的籃球人口中,女性的參與比例已達15.6%。盡管在女性身上,對于籃球這項運動,

21點

觀看意愿仍遠超親身參與的意愿。然而,每一百個15-25歲的女孩,就有八個正在打籃球——這是不小的進步。

圖源:《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報告》圖解
這樣可喜的局面,本應是女子籃球社群擴大規模的機遇,但大部分女子籃球社群還是傾向于「按兵不動」,維持原有規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幾乎所有女子籃球社群的工作人員都是以兼職的身份參與社群的運營。
因此,「有心無力」四個字在氪體與她們的交流中被不斷提到。幾位主理人都向氪體透露,在現有的規模下,幾乎每次活動的名額都是迅速被一搶而空。她們確實正計劃增加運營人手,但挑選人才、培養人才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談到社群的發展方向時,幾位主理人也有著不同的態度。
Monster女籃的主理人小七依然堅持將Monster女籃定位為一個能夠不被資本所綁架的公益組織,對于商業化,她表示了較為保守的態度。面對并沒有實際性巨大增長的市場,她們選擇了更為穩健的發展模式,仍然著眼于打磨目前已有的業務。
而天河SISTERHOOD,除了堅守籃球公益組織這一定位之外,也希望在發展中尋求籃球文化的更多可能。在線下,她們舉辦了不少體育文化活動,如《灌籃高手》首映觀影活動等。體育+文化,這一經典的組合,也許是「破圈」的好辦法。在2023這個體育大年,她們有著更多的宏愿:舉辦一些女子賽事;打造「SISTERHOOD」的體育文化IP;擁有一座屬于自己的球館……
而我們觀察到的更多女子籃球社群,對于自身社群的規劃,和未來發展的目標,都抱著一些迷茫。大部分主理人先前都并沒有運營社群的經歷,只是憑著對籃球的一腔熱血「為愛發電」。
在這片還沒有被太多人看到的藍海中,她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抓住當下的機遇。

從國家隊到地方社群,
她們面臨相似的困境
在國家、政府、學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支持下,女子籃球在大眾層面以及職業賽事層面都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但相較男籃來說,兩者在商業價值上的差距卻依然明顯。
在亞洲杯中,中國女籃奪冠點燃了公眾輿論。而女籃球衣上四個顯眼的贊助商品牌也吸引了不少目光。中國女籃在近九個月內新增三大贊助商,目前共斬獲九大品牌的贊助。然而,其中部分品牌是中國籃球夢之隊的共同贊助商。賽后,她們搭乘經濟艙航班回國的照片也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圖源:微博@楊舒予YSY
更甚者,近日,WCBA聯賽公布了2022-2023賽季獎金分配方案:聯賽前八名共同分配200萬元,冠軍隊得50萬,依次遞減,第八名得10萬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CBA夏季聯賽的比賽獎金已達200萬元。中國女籃和她們背后的WCBA聯賽仍然處于商業價值的洼地。
宏觀層面既是如此,地方的女子籃球社群自然也面臨著相似的困境。放眼男子籃球社群,或是男籃廠牌,已有不少打出了名堂。而大部分女子籃球社群,都在勉強維持收支平衡的局面。
以「野球帝」為例,他們成立于2014年,目前全網坐擁千萬粉絲,擁有數十位籃球達人,是國內頭部男籃廠牌之一。近年來,他們實現了內容和電商上的雙線營收。在內容上,以「籃球+生活」為框架,他們產出了短視頻、專題對話乃至紀錄片等充滿籃球熱情的內容。在電商上,他們開發了「Courtman」品牌,融入時尚運動元素。除此之外,他們還開發了線下場館、賽事合作等業務。
即便是處于腰部的男籃廠牌,他們在運營上也有更多的選擇。不少男籃廠牌會組織隊伍參加社會上的賽事。大部分這種賽事有著非常可觀的獎金,足以激勵球員加入廠牌和支撐廠牌的運營。在賽事中打出了驚艷表現后,廠牌能抓住更多人的目光,從而擴大自身影響力,吸引更多優秀球員的加入,形成良性循環。盡管不少的女子籃球社群也有組織隊伍參賽,然而,社會上面向女子的賽事本就不多,

新娛樂城

獎金更是微薄。
圖源:微博@薪火陣營
距離成熟且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女子籃球社群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大部分女子籃球社群的收入極為微薄和單一,主要來自自身開設的訓練營。這確實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增長點——據估算,我國有著1290億元規模的龐大籃球培訓市場,但顯然,女孩們還沒有找到分多幾杯羹的好辦法。
除此之外,女子籃球社群在舉辦活動時,會尋求品牌置換、品牌贊助等來自外部企業的支持。例如,在舉辦賽事時,社群們往往會與運動品牌、運動飲料品牌和運動場館等達成合作關系,品牌們提供物資,社群在活動中對品牌做一定的宣傳,達成雙贏。但這樣的經濟支持,

RSG老虎機

往往也只是杯水車薪。
盡管不愿承認,但女子籃球在觀賞性確實落后于男子籃球,這是觀眾們「用腳投票」,對女籃關注較低的直接原因。這也意味著,女子籃球社群,無法照搬男籃廠牌的經營之道。女孩們,需要摸索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根據調查顯示,女性對于籃球,時尚和酷帥的認知度更高。80%的的女性對籃球的第一印象是「陽光」。從社交平臺上發力,將籃球打造為一個能夠體現女性力量的潮流運動,是否能進一步鼓勵女孩們打球?
一些女子籃球社群已率先發力。在活動中,她們會請攝影師為女孩們記錄下她們在球場上燦爛的微笑;活動后,她們會將照片發布在社交平臺主頁,力圖打造「快樂籃球」的氛圍。
圖片由天河Sisterhood提供
飛盤,在近年俘獲了不少女孩的芳心,而女子飛盤社群也在風口上快速發展。縱觀飛盤社群的運營模式,她們大多是先在社交平臺發布圖文視頻吸引用戶,然后再搭建起社交群組,積攢私域流量,定期在組織飛盤活動。為迎合當下年輕人的社交習慣,他們還提供攝影和修圖服務,幫助人們「出片」,在社交平臺上留下運動的痕跡。而社群也能從活動組織、運動培訓、裝備提供中獲取盈利。盡管籃球和飛盤這兩項運動中有著一定的屬性差異,但女子籃球社群,未嘗不可從飛盤社群運營模式中獲得一些靈感。
女子籃球社群在數量上的快速增長,固然是一件喜事。然而面對著客觀存在的差距和商業化的困境,我們衷心希望她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跨越那道鴻溝。

上個周日,ECO氪體旗下賬號「女孩不下場」與PUMA品牌聯動,共同舉辦了一場女生籃球活動。
眼下,女子籃球社群的百花齊放,絕不是對籃球實行「性別隔離」的期待,也不只是女孩們的「圈地自萌」。無數記好球證明,女孩,也可以憑球技贏得全場喝彩。由上至下,中國女子籃球文化的發展正欣欣向榮。只希望,不遠的將來,女孩們在拍球時,不必希望成為女版「喬丹」。在那時,已有一個女性榜樣能讓她們做夢遐想。
封面圖片由天河Sisterhood提供,